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海龍不是很喜歡寫文章,今年不斷的反思這件事,也決定今年結束前一定要完成這篇疫情時就決定寫下本該沒有的第六篇「環境的健康與身心健康,永遠息息相關」,本以為上一篇「心才是一切的關鍵」已經是最後的句號,沒想到拜「新冠」所賜,又多了這篇,這篇的標題,海龍想了很久,「不悲不樂的心」是一開始就確定的,本想下標為「不悲不樂的心,等待時間的禮物」
但海龍心中一直覺得「等待」兩字用的不是如此準確,「期待」又走了味,一直想了一年多,海龍還是想不到適合的字詞來表達,一直到海龍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位導師在疫情前過世,以下簡稱這位導師為「龍師」
海龍跟龍師第一次的深度談話,是在台北三重龍師家中的書房,一間放滿各式各樣茶壺與茶葉的書房,他親手泡了杯普爾茶,那是海龍第一次有點正式的喝了杯好茶,也因此海龍很愛喝普爾茶,龍師邊泡著茶邊告訴著海龍泡茶的好。
至今海龍永遠記得那時他說:「泡茶時你必須注意著多個變數」,他邊說邊伸出五隻手指各自上下動著來表示這些變數「茶葉的多少、種類、水的種類與溫度、喝茶的人數、第幾泡、泡茶的時間…等等,同時你必須還能跟喝茶的人交談,暸解每一個人的喜好,這都是很好的訓練。」
那時海龍才大學一年級,就這樣泡茶在海龍心中種下深遠的種子,直到他過世,海龍請友人幫海龍留下了一個他書房裡的茶壺,加上疫情封控被關在家中,海龍開始泡茶,解封後也開始找好茶,也才慢慢發現「泡茶」的過程是目前最適合的形容,因此把標題改成:
「不悲不樂的心,泡杯好茶,等待時間的禮物」
這標題又放在手機裡很久,疫情過去了,藍輪與木輪也慢慢的在路上前行,標題裡的「等待時間的禮物」又被海龍改成了「知止今生所遇」,之後改了又改,改到不知有多少次想放棄完成這篇文章。
一直到今年走到桃園南崁看到這張圖,奉茶的「奉」字真的太適合了,所以到今年底才決定用「泡茶的心對內,奉茶的心對外」開始完成這篇文字。
泡茶的心對內
為了完成這篇文章,海龍才知世上所有的茶樹其實都來源於同一棵茶樹。再來才被人類分成了紅茶樹與綠茶樹,又再因為人類的工藝分成了綠、黃、白、青、紅、黑茶,又再因地方跟外形而分成了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茶名。
茶是環境給人類眾多美好的禮物之一,若想要好好感受這禮物的美好,或多或少都需要花些時間,在完成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影響海龍最深的就是「如何看待時間」,從書上看到以下這段話後:
「時間就是生命,生命在人心中,人們節省的時間越多,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就越少,真正的時間是不能用鐘錶和日曆來測量的,享受時間的禮物就是幸福。」
海龍對時間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不記得是何時心裡為時間記下了這段話:「忘記時間而非乎略時間,可以成就很多事!」
心理其實很想寫成「成就任何事」,但真不該寫的這麼滿,「投入」自然會不自覺的忘記時間,當忘記了時間,很多事都成了禮物!
泡茶的過程需要環境賜予人類很重要的命根-「水」,一樣的茶,不同的水泡出來就有極大的差別,網路上是這樣寫的「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水為茶之母。」
水與茶經過我們人類願意花時間泡煮,而成了美好的茶湯進入了我們的身體。對內用這樣的心境與環境互動是再好不過的形容了。花些時間把自心泡煮在環境之中,透過各種方式成為美好的心湯,進入內心深處。
今年(2024)開始,與孩子出海(上課)的最後,只要有充足的時間,海龍都會跟孩子說這段話:「你今天想要交一位好朋友,希望他理你跟你互動,最最最基本的條件,是你最少要理他才有可能吧?對環境也是如此,對環境一點也不關心,你想在其中生活的很舒服,是不可能的。環境不是只有山、海、樹、花與食物,你的身體是你這輩子最最最重要的環境,就連班上同學今天的心情好壞,也是環境。」
所以對內花時間泡杯好茶,享受茶與環境帶給人的美好,不管是獨自或與三五好友,都是很美好的時光與禮物。
喝茶的本身就是一種重新與環境連接的過程,當我們能花時間關心這過程,就是與環境有一新的互動與新的可能。我們眼前所見的茶葉,都是世上很多人辛苦勞心、勞神、勞力得來的,眼前能有一杯好茶,我們都必須感念很多人、事、物的存在與努力,雖然任何事都是如此,但在喝茶的過程中能意念起這點就是「善愛環境」,心是世上最強的調味劑,想要什麼環境就看你我的心如何看待的總合。
把泡茶的過程當做人活在這世上的這短短數十年是個有趣的假想。茶總有泡完的時後,再美的夕陽也一定會有掉下去的時間,環境終有破滅的一天,重點不是那一天還有多久才會到來,而是到來之前我們用了什麼樣的心境來與他互動。不管現在的我們到底有無加速那一天的到來,爭論現在的環境到底如何?是路上海龍認為最無意義的一件事,用心的感受茶與夕陽是當下最珍貴的寶物。
奉茶的心對外
出發至今,海龍在路上最愛看到「奉茶」這兩字,人可以三天沒有食物,但人無法三天沒有水,若走的夠遠就會知道有些地方想獲得乾淨水源是很困難的。在很渴又很難獲得乾淨水源的地方看到有人家門口貼著「奉茶」兩字,那是多大的喜悅。雖現在科技讓煮茶成為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為了陌生人花時間裝茶倒在壺中,又時時留意茶有無見底,拿進拿出,本身就不是件省時省心的事,但卻讓那「渴」望的身心有了短暫的滿足與休息,能用這樣的心對外與環境,應該是最好的形容。人如果老是只想到自已,久而久之會失去對生命的熱情與喜悅,時時用奉茶的心對待身外一切所有相遇,知止知度自會有美好的禮物到來。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說咖啡,其實咖啡與茶某個程度上是一樣的,只是現下的文明社會,願花時間好好品茶的人應該比咖啡少了,這跟關心環境很像,又因疫情前後海龍的人生際遇,所以以茶為主。
不悲不樂的心
這裡從一開始,就決定盡量不提「環保」兩個字,而是決定用「善愛環境」前行,路上也有不少人會把海龍稱做「環保人士」,好像海龍一定會有些「不做」的事,「環保」只是考卷上的答案,「善愛環境」才是寫下考卷的心,當人開始願意關心身邊的環境時,一定會經過時而悲觀時而樂觀的過程,也有人會不小心掉進兩邊的極端,路上多少會遇到這樣的人,但不論悲還是樂,愈走你會愈清楚,要把所有的悲觀與樂觀抓著不放,最後重死的只會是自己的身心。
人不可能長久極度的樂觀或悲觀的活著,試著盡量以「不悲不樂的心」看待來到眼前的人事物,路才有法走的長遠。雖這點海龍清楚極難做到,但盡量去做的過程,讓海龍一直有心力持續往前。
當盡量不悲不樂的看待來到眼前的人事物,會發現多數事情的重量都是「人心」自行加上去的,不同的人生際遇與時空,自會產生不同的重量。
不會有同一片雲朵永遠停在你我的頭上,也不會有什麼永遠佔住你我的心,時間的流都在你我的生活中不停的走著,關心用心眼前,而別把過去的悲樂放在心上,才有力量往前行。別跟眼前所見,或說環境,硬著來,看著他,放下時悲時樂的心,做「該」做的選擇,而非「想」做的選擇,停止思考人為自行加上的重量,接受面對,生活與環境才有可能美好。
寫不出這篇文字時,海龍曾看到黃帝內經中的這句話:「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相信這裡的「喜怒」換成「悲樂」也是相通的。
最後完成前,想提提「科技」,以下這段話,海龍忘了是在那看到的:
「科技讓我們習慣了聲光效果的生活,卻忘了供我們活著與生存下去的,都是無聲無色的。在這個時代,科技讓我們非常容易的被吸引,被誘惑,科技讓世界運轉的愈快,而我們卻愈需要有放慢的能力。」這點在明年的2025,海龍想花些時間來寫更多。
海龍文筆真的很差,為了讓這持續,海龍必須持續的在這寫下文字與所有的相遇互動。在疫情前,海龍真的很不喜歡寫下文章,一方面十年下來,該寫的都寫了,一方面科技讓人愈來愈不愛看長訊息,而最重要的一點,每當海龍看著過去的文字,都會問自心有無做到,在最後想要說的是,所有的文字並不代表海龍都完全百分之百的做到,但就像所有電器產品都會附上厚厚的使用說明書一樣,當真的不知如何在當下「善愛環境」時,有一指南能去試試看,願這裡的一切讓自心與所有的相遇更知如何「善愛環境」。寫完這後,海龍也決定每年繼續最少寫下一篇文字留在這裡,願未來不時會有人來這裡喝口「文字」的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