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這257天裡2212組的你們∶
- 海龍

- 11月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今天(2024/11/1)又進到雙北了,從上次出雙北到現在,木輪共花了257天,共有2212組的支持,其中有520位的男性,1276位的女性,416組的親子、朋友或夫妻(因為有記親子、朋友或夫妻,所以用了「組」這字)
而257天裡有57天當天的收支是負的,有200天的收支是正的
其中在高雄、雲林與苗栗時的全部收支是負的,其他都是正的,在各縣市的次數如圖表∶

記得當初出雙北時記下∶「只要再回到雙北時的收支是正的,木輪就將繼續的一直環島下去
但這257天裡,海龍很巧妙的用了極少的住宿支出來渡過了這257天,那都是用時間與體力換來的,若加上正常應有的住宿支出,這結果一定是負的
所以再次進入雙北後,木輪必須面對是否該繼續環島下去的決定
理性的聲音是留在北部就好,感性的聲音是該繼續下去
理性說:在北部收入較多,支出較少,不是應該如此嗎?
感性說:沒有繼續,怎麼遇到這2212組的你們?
雖不需現在立馬做決定,但再次走遍雙北時,就是該下決定的時間點了
木輪前行的目的是建構「龍窩」(內部固定可移動的睡眠空間)
但在街上短暫的相遇,這樣的說明實在太過複雜
所以海龍都改成募得長期的旅費
若有人願意停留下來問清楚,海龍才會加以說明
而記憶中能做這樣說明的相遇,不到所有的3%
有些來去甚至不到10秒
不管基於何種想法支持,海龍都心存感激。
而木輪不會故意找一個一眼望去完全沒有人潮的地方
但盡量用隨緣的方式前行
久而久之
全台能停留的地方猜測應該不超過全台面積的15%
再把這面積裡不能站會被趕的地方刪去
海龍猜測不到5%。
雖說不到5%,但若把這5%化成每一個點
每一個點站一天,再回到同一個點所需花的時間,少說也要兩年。
但這其中還需完全配合藍輪上課出海的時間,這是一切最大的挑戰。
挑戰一是時間與借放的地方,二是木輪是現有主要固定的收入來源,藍輪現幾乎算沒有收入,若藍輪出海上課的日子過多過長,就會影響到生存,那就更不用想建構龍窩了。
所以就食衣住行來看
木輪的前行若只應對海龍的食、衣、行的話,長期看來是足夠的
但若加上「住」,那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而「住」也本就是木輪一開始想要克服的困難。
但木輪是因藍輪而存在的,藍輪不前行,木輪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
該如何建構龍窩?
這問題是木輪每每走在路上都在苦惱的問題
但因現有經費應該連全部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也就沒這麼大的壓力,只有慢慢向前行,但多少還是會想想!
一開始龍窩最完美的計劃是一個完全用木結構建造的空間,但不得不說,隨著時間海龍的心裡慢慢在與理想妥協中
龍窩:內部固定可移動的睡眠空間
可分成兩大主要部份
1:內部固定的睡眠空間
2:可移動
這兩部份可合於一體,也可分成前後兩體托拉的形式,前者對海龍一人而言就足夠了,但若考量到龍媽也許還是需要到後者,海龍也考量過先有前者再慢慢來加後者。
兩者合於一體的選擇有
1:小貨車
2:露營車
3:舊中小型巴士(這有駕照問題,海龍只有小客駕照)
以上所需的經費也是由低到高
而分成前後兩體托拉的形式,就可能還有法規的問題,這點因經費還差的超遠,真的無心去了解,但國外卻有不少圖片,海龍沒事就會多少收集一些,但是:「有選擇時再來煩惱如何選,沒有時別自尋煩惱!」是這幾年海龍不斷告訴自心的話。
從一開始有雄心壯志想靠雙手建構龍窩,到現在多少有些妥協的想是否找現成的就好。一步一步的向前往未來走著,也不知未來會是怎麼樣子。
木輪該離開北部嗎?一開始寫這段文字時,心裡是想著在藍輪還沒完成第2圈環島前或是龍窩正式有點雛形前,暫不離開北部。但這段文字寫了整整快有一年多,事情也不斷的在變化,藍輪進入雙北後,前進的速度變的極慢且拒絕率明顯變高,同時木輪不時會在台北遇到在別縣市相遇過的朋友,這點多少提醒著木輪前進的意義。
文字寫到這裡,眼看這裡的第13年就要來了,也該把這段文字完成了,就寫到這裡先結束吧!










留言